琪琪媽最近很煩惱。 孩子是個“悶葫蘆”,表達能力是不是出了問題? 每次帶她去逛街,媽媽鼓勵她自己去買想吃的東西,孩子寧願不吃也不想去和店家打交道; 在幼兒園裏遭遇了不開心的事,回來垮着一張笑臉,卻什麼也不肯説; 出門散步遇到小區裏其他孩子,人家大方地和琪琪打招呼,她卻一躲了事; 老師想讓琪琪上台講故事,她連連搖頭:“我不會的,我不要去……” 媽媽心裏好着急:“難道孩子有自閉傾向?是不是要去看醫生?” 其實,不敢説話的孩子,內心都有些不自信。 網上有這麼一個熱帖: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種什麼感受? 網友們給出了扎心的回答:
這些把所有話藏在心裏,不敢與外界交流的孩子,內心都藏着深深的自卑。 因為不自信説出口的話是否合適,所以乾脆不説; 不自信自己能否表現得讓大家滿意,所以乾脆不願露面。 孩子的不自信,讓孩子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,也越來越不敢説話。 談到孩子的性格問題,很多人認為,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。 如果父母膽小怯懦,那孩子自然也可能膽小怯懦,這是説得通的。 但孩子個性的養成,並非由遺傳決定,而是由孩子的成長環境決定。 有些孩子説話的時候反應遲鈍,或根本不願説話,也許是因為父母從不讓他們把一句話説完,也從不讓他們自己回答問題。 還有一些孩子則由於説話時遭到過取笑或嘲諷,從而失去了説話的信心。 《兒童教育心理學》一書中提出:
當孩子覺得就算説話表達,也無法讓人尊重自己的意見,那他就會習慣於不説話。 孩子不會表達,不僅會讓孩子變得內向膽小,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和學習能力。 在孩子0~6歲的語言發育時期,如果沒有及時的刺激和訓練,孩子就會產生語言障礙,影響心理發展,注意力也會比較發散。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尊重孩子的想法,引導孩子多説話,多表達。 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,讓孩子敢於表達內心的想法,才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大方。 父母的態度,在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裏都很重要。 遇到這些小事時,請給孩子多一些思想的自由,讓孩子樂於表達自己,敢於表達自己。 孩子想要吃路邊的冰激凌,你要問問他:“你想吃什麼味的?香草味的還是巧克力味的?” 孩子説想吃巧克力味,你把錢給他,並告訴他: “寶貝,你要把錢給店主,然後告訴老闆你想要吃巧克力味的冰激凌,老闆就會把冰激凌給你哦。” 於是孩子學會了表達需求,也學會了和他人的溝通方式。 和孩子的對話裏,多一些問句,多一些引導性的話,讓孩子在日常中學會溝通。 很多家長最大的問題就是説得太多、聽得太少。 太着急想要教育孩子,卻忘了聽孩子自己的聲音。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説過:
被傾聽也是一種被看見的形式,能被聽見的孩子註定是幸福的。 我們什麼都不用説,聽孩子説吧。 想讓孩子自信地表達,就要給他表達的機會和空間。 孩子的思想天馬行空,和成人思維並不對等。 即使孩子的想法與父母相悖,也不要粗魯野蠻地打斷孩子。 耐心傾聽,並用讚許的態度鼓勵他們多發表意見。 對於正確的意見,父母應給予表揚和肯定; 即使孩子的見解錯誤或不成熟,也應該以開明的態度和孩子交流探討,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否定和壓制。 在家裏的時候,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小遊戲,讓孩子扮演老師或銷售員,家長扮做學生或顧客。 孩子們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模仿,再現社會中的人際交往,練習着社會交往的技能,不知不覺中就提升了表達能力。 遊戲中,孩子們的行為要與所扮演的角色行為相吻合,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,從角色的角度看待問題。 同時,在遊戲中還可學習如何堅持自己正當的權利、要求,怎樣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遊戲規則。 看過芬蘭的一則公益廣告《孤兒院》。 一對姐弟倆來到成人“孤兒院”,“面試”櫥窗裏的四組父母。 第一組父母,爸爸在看書,媽媽在打掃衞生,看起來其樂融融; 第二組父母,妻子正貼心地為丈夫倒果汁,兩個人有説有笑; 第三組父母,拖着嬰兒車在樹下散步,媽媽很優雅,爸爸看上去也很紳士; 小男孩透過櫥窗會心一笑,眼神裏透着渴望。 和前面三組形成鮮明對比的,第四組父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,丈夫動作幅度很大,妻子像是在辯解着什麼。 櫥窗外的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、驚恐、不知所措,臉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。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,什麼樣的父母,養出什麼樣的孩子。 父母温和、包容、鼓勵,孩子就能自信地表達;父母冷漠、忽視、強權,孩子就會畏畏縮縮又怯懦。 孩子的成長,離不開父母的鼓勵。父母的愛和包容,才是孩子內心最大的自信。 告訴孩子,爸爸媽媽永遠在你身後。你的興奮、激動、委屈和願望,我們都會全盤接納。 所以不要害怕,不要畏縮,大膽地説出想説的話吧。 |
|